公司资讯
近日,在第六届(2024)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文化铸魂”分论坛上,旨在总结展示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经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选编》正式发布。其中,天水武山县的武山旋鼓舞、庆阳华池县的南梁说唱入选文艺演出类典型案例。酒泉瓜州县的洮河绿石砚入选工艺美术类典型案例。陇南康县的长坝特色文旅小镇、平凉泾川县的白家村入选文旅融合类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展示了陇原大地上丰富的乡村文化艺术魅力,彰显了我省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旋鼓舞,是武山独具魅力的一项民间文化艺术项目,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珍贵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旋鼓因其鼓面用羊皮蒙制,也称“羊皮鼓”;其形似一个大薄扇,也叫“扇鼓”。扇鼓以铁圈为箍,扇面直径约30厘米,厚1毫米,薄如蝉翼,鼓面绘有图案,多为八卦图。鼓柄多用布条缠绕,鼓环上套着三个小铁环,称为“九连环”,鼓动时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鼓槌用皮条编拧而成,并套缠花纹缨穗。鼓柄端和鼓鞭梢均缚有红缨穗,在阵阵鼓声和旋转的队形中格外耀眼。
武山旋鼓舞历史悠久,粗犷且奔放、刚健又豪迈,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酷爱,相沿成习,长久不衰。传统的武山旋鼓每年农历四月初开始,至端午节前进入高潮。
武山自古尚武之风浓厚,旋鼓舞汇演更是各村武术与旋鼓舞、村民精气神的集中展示。旋鼓舞汇演,县南部以滩歌为中心,县北部以礤石川为主,四乡八村的旋鼓队汇聚一场,竞相展演。
武山旋鼓舞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节奏时而紧促,时而徐缓,具有“南文北武”的鲜明特色。动作粗犷,队列纵横穿插,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演套路。
武山旋鼓舞主要阵法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英战吕、四马投唐、五虎群羊、六驾迷魂、七进七出、八龙扭丝、九宫八卦、十面埋伏等十大阵法,阵中融入野马分鬃、狮子滚绣球、凤凰三点头、太子游四门、五凤朝天飞等套路;也有以玉龙出水登场,随即变换出白马分鬃、珍珠倒卷帘、二龙戏珠、太子游四门、天女散花、齐王乱点兵等,最后以编筢子收尾;还有摆出“欢庆丰收”“万民同乐”等字样,寄托美好愿望。
旋鼓者服饰多样,腰间系有黄色腰带,头上顶有凤冠。旋鼓步式有纵跳、横跨、马步、仆步、踮步、跳跳步。队形有圆形、十字形、S形、正方形、二列纵队变四列纵队等。
武山旋鼓舞具有厚重之美、雄浑之美、豪壮之美、淳朴之美,充满生命活力,体现了地域民俗文化特质。作为一种民间舞蹈类艺术,旋鼓的最大特色,也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程式,那就是“旋”,也就是武山人所说的“转圈”。
近年来,武山旋鼓舞传承人不断创新,为武山旋鼓舞赋予了时代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他们曾先后参加“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中国艺术节等;还参与录制了央视新春特别节目《在中国!这样玩!》文旅大联欢活动、央视财经频道“美好生活好物集遇见美好成都街头走一走”等节目。
随着时代的进步,武山旋鼓舞出现了新气象,那就是女子旋鼓队的崛起。武山旋鼓舞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兼容并蓄的胸怀、与时俱进的精神,展现了武山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令陆胤)
怀抱三弦、腿绑快板、自弹自唱。民间艺人用方言歌唱的形式,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表演给观众,这就是根植于庆阳市华池县的“南梁说唱”。华池,地处陕甘交界,自古多民族杂居,文化多元融合,“南梁说唱”正是结合了陕北信天游、陇东民歌、民间小调、快板、说书等多种曲艺而形成的一种有说有唱的民间曲艺形式。
“从源头上讲,南梁说唱可以说是陕北说书和清代鼓词的延续和发展。”华池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天琛说,“上世纪20年代,陕北说书随陕北移民流传到华池南梁、林镇一带,其说唱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艺人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和民间小调,有的采用当地方言演唱,这样才逐渐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覆盖周边各县的一种新的曲艺表演形式,因其在表演过程中有说有唱,说唱相间,所以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南梁说唱。”
“南梁说唱”演出形式有“单人坐唱”“一人站唱、多人伴唱”“多人对说对唱”。表演时,台前放一长桌,领班人坐于正中手弹三弦,脚打甩板。先来“过门”,口念开场白,其他配角兼顾道白、喝场、帮腔、口技等动作开始正题说唱。常用二胡伴奏,有时根据说唱曲目的需要也辅以笛子、梆子、快板等乐器伴奏、帮腔或对唱。
最初的“南梁说唱”内容主要分为以祭祀为主的“神书”和以娱乐为主的“故事书”。“神书”即“平安书”,只在特定场合说唱。民间说唱都以“故事书”为主,唱词经过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反复口头加工而流传至今,语言淳朴率真,积极向上,富有哲理,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的概括与总结。
窑洞前,树荫下,村庄院落,田间地头,无论场地大小,人多人少,随时可以演出,“南梁说唱”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娱乐方式。每逢庙会赶集,节庆活动,农村家庭中的红白喜事,说唱艺人都会受邀参加表演。说唱艺人根据不同事件,即兴演唱,唱词中既有对事主美满幸福家庭的祝愿,也有对高尚品格的宣传,是当地民众最早的行为道德指南和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文艺工作者对“南梁说唱”的说唱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改进,创编出了《红色颂》《华池赞》《华池发展谱新篇》等歌颂时代的作品。
2006年,南梁说唱入选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2月,南梁说唱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华池县还建设了南梁说唱传习所、非遗工坊,并通过创编新曲目、传承人培训、完善艺人网上艺术档案、举办“南梁说唱红色旅游艺术节”等形式,让南梁说唱在新时代绽放新的风采。(封康康)
在甘肃南部,洮河中游崖、水泉湾等地有一种美石,多数为翠绿色,也有紫、黄等色。其质地温润、坚实,因其美妙的色泽被冠以鸭头绿、瓜皮黄等。此石经能工巧匠制坯、雕刻、打磨、上蜡等工序后,便成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
自唐代开始,这抹碧绿便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书斋案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发墨介于端砚、歙砚之间,较为均衡,更因其呵气成珠、历寒不冻、贮墨不涸等特点为人们所珍视。
2006年以前,洮砚制作技艺主要在洮河沿岸一带传播,制砚者多在定西市、卓尼县、岷县、临洮县等地。至2006年,洮河沿岸九甸峡库区数千名身怀制砚技艺的手工艺人移迁瓜州,洮砚制作技艺从此扎根疏勒河畔。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区的通衢之地,毗邻敦煌,是著名书法家张芝的故乡,玄奘也曾由此进入西域。境内著名石窟艺术宝库榆林窟,人文荟萃、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制砚者在瓜州生息,在与洮河中游迥异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特殊的自然风貌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审美范式的瓜州洮砚。瓜州洮砚坚持手工雕琢,每方砚台都有独立的审美意趣。瓜州的石窟文化、标志性景观也成了他们创作的题材,代表作品如《水月观音》《大地之子》等。
瓜州洮砚,拓展了洮砚的审美边界,为洮砚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开启了一扇崭新的户牖。瓜州洮砚以洮河砚石为主要制作原料,在传承传统工艺、形制的基础上,结合瓜州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一方面保持实用砚的制作,另一方面,创新雕刻技法、形制,以精湛的技艺、高级的审美形成极具价值的收藏品。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瓜州已然成为洮砚的第二故乡。洮砚不仅在文化的滋养下焕发生机,还在非遗保护的呵护下发展壮大。近年来瓜州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制砚产业形成规模,制砚技艺传承有序。
瓜州洮砚制作技艺于2014年入选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县域内以师徒传承、父教子学等方式传承延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现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0名。
瓜州县打造洮砚雕刻室、洮砚产业人才实训基地、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洮砚加工厂、洮砚展厅及返乡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为洮砚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坚力量,形成了集业务培训、创新设计、雕刻制作、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新局面。(马良宝曲云)
初冬时节,走进陇南市康县长坝镇山山峁峁间的一座座村庄,只见道路宽敞,田野葱茏;黛瓦白墙、韵味无穷随意走进一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优美的田园山水画。
长坝镇位于康县县城西北26公里处,全年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覆盖率高,“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馆点缀其中,青龙山旅游度假区绵延在此,更有山根村、花桥村等诗意栖居的乡村旅游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步入山根村,如同翻开一幅古朴悠然的乡村画卷,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群山之间,沿着青石板路穿梭,土黄色的夯土院墙分列道路两侧,还有各类民俗文化体验场所散落在村子各个角落。
“我们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有机结合,对打铁坊、榨油坊、石磨坊等进行了改造提升,还配套建设了农家书屋、牛栏咖啡馆、云梯灯光秀、童趣广场等休闲旅游业态,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传统农耕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场所。”长坝镇党委书记李生宝说道。
同时,长坝镇还利用本地特有的农耕文化,打造了一批村史馆,并将村史馆建设成收藏、展示、传播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努力让年长者有回忆,青年者有记忆,少年们有见识。
茶马古道石碑、浸着泥土味的犁铧、量粮食的升子、纳鞋底的拧车子花桥村村史馆以本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资产等地域特色文化为支撑,既展示了村庄独特的文旅资源魅力,也向来往的游客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近年来,花桥村高标准建成了集游客接待、休闲养生、民俗体验、有机餐饮、乡土教育、房车露营等于一体的宜养宜业宜游的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并先后荣获“2016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和人文奖,“2017年中国最美村镇”50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现已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康县全域旅游的门户和名片,为南来北往的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
长坝镇的旅游“火起来”并非偶然,一直以来,长坝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融入全县“五美康县”建设工作大局,借助美丽乡村国际论坛的名片效应,依托青龙山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以“三个共同”机制创新为有力抓手,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如今,长坝镇以“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为契机,培育发展多元化产业,建成了花桥、福坝、吴坝等多个美丽乡村。白墙青瓦、诗意田园的花桥4A级景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根村,晨雾依依、炊烟袅袅的福坝村,小桥流水、老宅深巷的吴坝村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串珠成链、一个个各有风情的秀美景点连点成线,将历史、文化、资源共融于山水之间,激发出产业发展、富民增收的新热点,构建起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新格局。(尚敏贤)
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因出土“泾川人”化石而闻名,该村以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展示为核心,将古人类遗产与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现代农业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群山叠翠,云系山腰。初冬,一批批的研学团队走进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家村牛角沟遗址,探寻5万年前“泾川少女”的秘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白家村牛角沟一带发现的一个人类头盖骨,揭开了一段神秘的历史。后经鉴定,这个头盖骨是约5万年前的蒙古人种,女性,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阶段的化石,是泾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泾川人”,证明早在5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牛角沟遗址展馆内,导游忙得不亦乐乎,兴致昂扬地给游客讲述“泾川人”发掘的过程。
徜徉在白家村内,如画的风光与朴拙的牛角沟遗址展馆、白家民俗农耕馆一同迎接八方来客,一泓碧水串起文旅康养区、小康民俗住宅区、特色小吃区、生态养生园、产业发展园、亲水游乐园、生态采摘园等文旅项目。定位鲜明、特色突出、培育到位,白家村依托古人类遗产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精心塑造着“山水白家”文旅品牌,乐鱼app官网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稳步走出自己的“长红”文旅路。
牛角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白宁安说:“发展乡村旅游,要不断打造新亮点、新景点、新看点,持续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具有陇东风情的窑洞里品罐罐茶、看茶艺表演、写书法;在林下的农旅蔬菜产业园观光、采摘该公司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康养”发展模式,推动森林康养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科普研学、大健康产业等有效结合,满足市民康养体验需求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凭借人文资源和自然禀赋,白家村还举办了中国泾川李商隐诗歌研讨暨第七届蟠桃诗会诗歌创作采风活动,“畅游醉美乡村悦动山水白家”“筑梦和美乡村舞动健康生活”等系列乡村旅游主题活动,为乡村旅游发展聚拢了“人气”“财气”。“在抖音上看到有牛角沟这个地方,我们带着老人和小朋友过来游玩,进来之后有山有水,老人心情舒畅,小朋友也玩得挺好,体验感特别棒,这里真像是梦里乡村,希望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来。”来自庆阳市西峰区的游客李来来说。
文旅融合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村容村貌的“大变样”。松柏、雪松、金叶复叶槭等苗木肆意生长,让村庄愈显清新美丽;碧波池边上围起篱笆围栏,点缀得当、古朴美观;户户门前满目金黄,玉米囤连在一起,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有山有水、有景有韵的文旅融合示范村庄正在崛起,一幕幕“有颜值、有产业、有福祉”的生活场景正在上演山水白家村,逐梦新的未来。(柳娜赵思梦)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