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讯
本次大赛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越秀区委宣传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以创新为引擎,以设计为桥梁,联合举办,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收到了来自46个城市的作品385件,其中包括澳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它们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和风格,但都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亦涌现了不少非遗传承群体与商业企业合作开发的成果。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至今已举办至第八届,组委会希望通过大赛的平台,汇聚更多的创意与智慧,探索我国非遗保护、文旅产业的新趋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以非遗为匙,开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之门。
当前,文旅融合的趋势是多元化、创新化、技术化和可持续化的,文旅行业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外延在不断扩展,各种领域和行业的政府、企业、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及社区之间的跨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与非遗保护工作中所提倡的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正不谋而合。
如近年来,“露营+饮食”的文旅商业模式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金奖作品《广式早茶露营产品》,以广府饮茶习俗的文化内涵进行构思设计,由茶盘、杯子、泡茶壶、烧水壶、蒸笼、煎锅、碗筷等部件组成,不仅是探索露营产品设计的新方向,也能赋予广府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贴合文旅融合时代的消费需求。
银奖作品《金漆画之古人日常》、创意奖作品《金漆华迹》是以潮汕陇美金漆画为题材创作的表情包,提取金漆画中常见的民间民俗故事人物形象作为原型,讲述潮汕人的忠孝仁义价值观念,还原了金漆画黑底上金形成的视觉对比,内容设计贴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的社交需求。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如澳门科技大学孵化的金奖作品《非遗文化•历史寻踪——澳游档案》,通过设计澳门文旅资源数字创意网页,庆祝澳门回归25周年,希望引导z世代“在玩中学”,让更多市民游客深入认识澳门,探索澳门中西文化交融之美,同时为非遗保护探索一条可视化、数字化的新思路。
铜奖动画短片《城市寻踪之历史城区》以澳门历史城区及文化遗产保育工作为主题,叙述了澳门从未曾被保育的建筑群到被活化的保育历程,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被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以活化保育,重塑澳门记忆,支持澳门的文化遗产保育工作。
近年来,广东各地结合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及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工作,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鼓励民族地区群众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从事传统工艺生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在本次大赛收到瑶族、满族,苗族、藏族、尔族、畲族等参赛作品13件,占作品总数比3.4%。如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邓俊莺以八角花、牛纹、牛角纹、鱼纹、万字纹、篱笆纹、烟火纹、高压电线杆纹等瑶绣纹样创作的铜奖作品《瑶绣抱枕》,礼赞了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后,瑶寨村村通了电、公路、网络的生活,村道整洁,瑶民安居乐业。
瑶族刺绣(涡水)县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邓生一妹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优秀奖作品《粤北排瑶刺绣长卷》,以黑色布料为底,以经纬纱为网格进行刺绣,展示排瑶的传统刺绣图案盘王印,向公众介绍饱含瑶族人民镌刻在服饰上的史书,祝愿粤北瑶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毕业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院唐卡专业的卡加才让以藏族唐卡(勉萨画派),在打磨好的唐卡棉布上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乐鱼平台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绘制了一幅《绿度母》,色泽鲜艳,璀璨夺目。
近年来,全国各地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业能力,孵化了一批注重创新性、实用性、文化性、多元化和市场化的产品。
本次大赛共收到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培正学院、湛江科技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河源理工学校等全国各地55所高等院校及4所中职学校的师生参赛作品,在校学生参赛作品占作品总数59.5%。如来自广东培正学院以饼干和面包为题材的《淘气的小饼干》,以卡片相机、拍立得相机为题材的《拍摄爱好者》等玉雕作品,河源理工学校孵化的运用墩头蓝纺织技艺创作的系列文创作品。
同时,非遗进校园也应用在特殊教育中,助力残障特需人士的创业就业与教育赋能。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特教学院学生参与“非遗+特教”项目创作的通草画作品《粤港融合》,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的教师刘羽茵创作的通草画作品《广州早茶》等。
此外,在今年的参赛作品中涌现了大量以幼儿益智玩具为载体的文创作品,在锻炼幼儿的思考判断能力、空间想象力、观察力、专注力的同时,寓教于乐,培养更多青少年非遗消费者,从娃娃抓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金奖作品《非遗幼儿益智玩具》分别以莞草编织技艺、装泥鱼习俗、糖塑等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构思设计,创作了《莞草三子连珠》《装泥鱼平衡板》《糖画跷跷板》等三款幼儿益智玩具及游戏;提取佛山十番中最具特色的飞钹乐器与拨浪鼓的文化元素创作的创意奖作品《钹浪鼓--十番文创幼儿玩具设计》,通过视听以及抓握行为模拟飞钹过程及十番乐器合奏的声音,在满足幼儿探索欲望的同时,传承传播佛山十番文化等。
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优秀作品展览,能够让市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和魅力,感受到文旅融合所带来的新体验和新视角,激发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和动力。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些优秀作品,能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比赛虽告一段落,但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探索却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广东乃至全国的非遗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定能够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